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巴中市投资促进局 > 规划信息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的通知

2020-02-26 09:28 来源: 市投资促进局 作者:市投促局
巴府办发〔2020〕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巴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有关单位:《2020年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20年全市核桃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20年全市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20年全市生态养殖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已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2月17日2020年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推进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市委、市政府“突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兴旺”决策部署,按照市级统筹协调、区县具体推动、乡镇狠抓落实的总体要求,突出“做大规模、做精加工、做强品牌、做活流通、做新业态”主攻方向,持续推进茶叶产业突破发展,有力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特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2020年,全市新建茶叶基地4万亩,其中:巴州区0.4万亩、南江县1.45万亩、通江县1.45万亩、平昌县0.7万亩,改造提升茶叶基地1.5万亩,其中:南江县0.5万亩、通江县0.5万亩、平昌县0.5万亩。二、重点工作(一)建设标准基地,提升茶园效益。坚持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生态化茶园建设标准,新建成片标准基地,改造提升低产低效基地。优化空间布局,集中连线成片,打破行政区域延伸产业带,加快构建南江县下两—云顶—元潭、通江县烟溪—兴隆—永安、通江县三合—铁佛—文峰—平昌县邱家—云台—鹿鸣等茶叶百里产业带。创新茶园建设机制,探索土地流转、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建设和管理模式,大力提升基地管理水平。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施用、秸秆覆盖等生态栽培技术,促进茶园绿色发展。全市新认定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6万亩、有机茶园1.5万亩,新(改)建机采基地13万亩。(二)打造产业园区,增强示范带动。坚持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融合化发展。补齐设施装备、机管机采、信息化应用、社会化服务等园区短板,抓好现有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推广使用适宜山区茶园的修剪、除草、施肥等机械,提升园区机械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稳步推进园区夏秋茶机采和加工利用。大力培育园区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基地管理、统防统治、鲜叶采摘等环节有偿性服务。全市新认定市级以上茶叶现代农业园区3个。(三)引进培育龙头,做精做深加工。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着力引进一批浙江省丽水市茶商来巴投资发展茶叶产业。积极引导市内茶叶新型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加快规模基地标准化茶叶初加工厂建设,推进现有加工厂升级改造,建设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支持企业与中茶所、川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具体合作,加强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提升茶叶加工品质。全市新建标准化初加工厂14个,建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3条,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四)聚力打造品牌,精准拓展市场。深入实施“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加大“巴中云顶”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组织重点茶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节、第九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第八届四川农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及出口备案基地建设,力争巴州区大观梁、南江县金枝玉叶等入选“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使用企业。持续开展“巴中云顶”茶进茶楼、进酒店、进机关、进景区、进商会“五进”活动。积极发展茶叶电子商务。坚持“西进北上”战略,组织赴西北市场开展“巴中云顶”专题推介。新建“巴中云顶”茶专卖店10个,建设出口备案基地5万亩。(五)推进茶旅融合,做新产业业态。推进茶区、园区、景区三区共建,拓展园区休闲、旅游、养生功能。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康养于一体的精品茶旅路线。充分挖掘巴中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收集汇编巴中茶歌、茶史、茶诗、茶赋、茶艺、茶事,提升“巴中云顶”品牌内涵。加强对野生茶树、米仓蜀道古茶树、金碑古茶园等保护和利用,积进极研究开发茶旅产品。鼓励开展品茶、斗茶等茶艺表演活动,促茶文结合,推动全市茶业转型发展、业态创新。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茶叶产业“四个一”推进机制。市级层面细化落实市茶叶产业专项推进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推进合力。区县层面务必确保推进专班、机构人员、经费保障等落到实处。组织开展专题调研,适时研究解决面临的困难、问题。(二)落实支持政策。研究制定、用好用活财政支农资金政策,及时兑现落实符合条件的茶叶产业类项目和奖补政策。创新建立长效、科学的财政专项预算和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务实加大茶产业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和农业产业融资风险保障金作用,推动项目资金安排、基础建设配套、项目申报争取向重点茶叶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倾斜。(三)强化科技支撑。启动与中茶所第三轮所市战略合作,加强秦巴山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南江大叶茶选育、加工工艺提升等的科技攻关。依托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引进茶树新品种进行品比筛选,检测分析现有茶产品品质特征。加强茶叶栽培、加工技术规程培训和推广使用。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市、区县茶叶科技人才队伍,充实茶叶重点乡镇专职茶叶技术员。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块,针对规范栽植、除草松土、修剪施肥、疫病防控等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四)严格目标考核。坚持上下联动,明确“市级统筹、区县主体、乡镇抓落实”责任体系,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的工作机制。优化考核办法,健全约束机制,对区县目标完成数量进行GPS技术实测,对区县目标完成质量进行专家评估,确保工作有序推进。附件:2020年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表2020年全市核桃产业发展推进方案为突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兴旺,以“全链、高质、融合”发展为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主体、创新驱动和传承发展、全面推进和试点示范、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原则,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主线,促进核桃产业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特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全市核桃新植4.15万亩,核桃低改3.7万亩。二、重点工作???(一)做大核桃基地规模。合理利用适合核桃生长的宜林地、撂荒地、四旁地和农户庭院周边空闲地等栽种核桃,成片发展和小核桃园四旁栽种并重,全方位扩大基地规模。全市以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为发展重点,持续巩固建成“一廊一园一基地”,即:以通江县诺水河—空山—两河口等为主的万亩核桃产业长廊、以南江县正直—双流—和平等为主的市级现代林业核桃产业园、以平昌县笔山—镇龙—望京等为主的万亩核桃基地。采取高位换优、丰产培育等方式,对已有低产低效核桃林进行改造,提高核桃林质量,增加核桃产量与品质。强化核桃标准化栽培管理,按照核桃丰产示范园建设品种良种化、栽培区域化、管理科学化、加工机械化、经营品牌化的要求,全市共建丰产示范园14个。加快培育省级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个。充分结合乡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开发核桃采摘、食品加工等体验参与活动,研发核桃食疗套餐,举办核桃采摘节会活动,吸引游客,促进核桃基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完善专业合作组织或科技服务企业“托管”“代管”机制,解决产业基地林农个人无力管护问题,实现核桃产业小集中,形成大产业。(二)做优核桃良种良法。继续开展核桃良种选育,大力发掘、选育乡土优良核桃品种,南江县、通江县在现有认定良种的基础上各完成2个优良品种初试,平昌县在已有的本地优良品种中选育2个。对已选育出并经认定的优良品种,建立适度规模的品种试验园,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同时开展市外优良核桃品种引种试验,确立我市核桃主栽品种与搭配品种体系。重点推广本地的南核系列、通核系列以及引进的川早系列等核桃品种。所有新植核桃嫁接苗和低改核桃林,良种使用率均达100%。根据核桃规划发展布局,按照就地建圃、就地采穗、就近嫁接的原则,建立良种核桃采穗圃。以各区县中心苗圃为依托,建设核桃种苗繁育基地。全市建设核桃采穗圃300亩,建设核桃种苗繁育基地350亩。加强对核桃良种的源头监管,严把准入许可关、市场流通关,探索育苗单位采购制度,加强种苗管理行业建设,推行依法治种,坚持“四定三清楚”(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和“两证一签”(林木种子质量合格证、植物检疫证书和林木种子标签)的核桃种苗生产管理制度。着力推广《巴中市核桃丰产栽培技术规程(DB5119/T11-2019)》,编印《巴中市核桃生产技术手册》,强化全市核桃产业发展技术标准支撑。按照统一苗木供应、统一栽植技术、统一水肥管理、统一整形修剪、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分类采摘的“六统一”要求,对核桃园按照种植年限、品种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实行“一村一册、一户一卡、家庭经营、分户管理”,使核桃种植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三)做强核桃加工能力。鼓励扶持核桃原产地重点村、大户、专合组织等使用核桃剥壳、清洗、烘干、分级筛选、包装等初加工机械设备,提高核桃干果质量,增加核桃商品化程度,提高林农在加工产业链条初端获得的收益。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资源供给基地化、利用方向高值化、生产工艺清洁化、生产装备节能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要求,加大核桃龙头加工企业培育。以核桃综合加工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技改扩能,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加大有潜力新产品开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生产核桃油、保鲜核桃、风味干果、高档礼品核桃干果等产品,提高核桃就地加工转化率。树立综合开发、循环经济、高效利用的意识,坚持自主创新与国内外技术交流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核桃初、精加工技术,调整优化核桃产品结构,重点开发核桃食品、油脂化工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推进核桃产品由单一的食品功能向保健品、化妆品、医药用品、工艺品等多功能延伸,拓宽延长产业链,提高核桃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四)做响核桃品牌声誉。鼓励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以品牌为纽带,打破地区、企业和所有制界限,对资产、生产要素进行兼并整合,打造区域品牌,逐步建立“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经营”的拳头品牌。对已评定为国字号的核桃产品品牌,加以保护利用,整合品牌资源,坚持品牌标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保证品牌质量和美誉度。切实抓好新的特色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牌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和名牌形象,制定品牌创建规划,主动开展品牌创建工作,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持续宣传打造“米仓山牌核桃”“南江核桃”“空山核桃”区域品牌,依托区域品牌营销推广企业产品品牌,力争到2020年“南江核桃”成功申报为中国驰名商标。(五)做实核桃市场营销。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核桃产品市场体系,构建市场网络。引导龙头企业、科技能人创办核桃专业合作社或建立产业协会,培育农民经纪人,发展特色林产品营销队伍,不断完善核桃产品营销体系。在南江县、通江县等核桃主产区,建立集核桃加工、交易、仓储、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交易市场各1个,按专业化市场标准进行建设,形成特色和亮点。着力在电子商务上进行突破,不断扩大巴中核桃市场空间,通过淘宝、京东、天府林产等网络营销平台,借力电子商务扩大我市核桃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建立巴中核桃系列产品专卖店,加强与全国大型连锁超市及代理商合作,扩大核桃产品传统市场销售渠道。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秦巴农洽会,组织参加四川农业博览会、西部林博会、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化农业博览会等活动,搭建巴中林业产业对外合作平台,招引外地企业来巴投资,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完善营销方式,拓宽巴中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科技支撑。继续加强与中国林科院、四川省林科院、川农大、川大轻纺与食品学院、西华大学等科研院校联系和合作,采取校(院)地、校(院)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和聘请知名学者、核桃专家具体指导核桃产业发展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依托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优先招引一批从事核桃产业的专业人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效能,建成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服务好的林业科技服务队伍。逐步建成以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为主的区县、片区、乡镇、村四级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实施区县、乡镇领导带头定点挂牌建园责任制,将高产示范园纳入年终考核,对表现突出的乡镇予以重奖。将丰产示范园建设成效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挂钩。(二)实施多元投入。积极包装争取国省项目,市、区县要积极争取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政策性金融贷款等项目。用好、用活市、区县已出台的财政支农资金政策,凡符合条件的核桃产业类项目及时兑现落实。相关区县财政支持核桃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基地建设、产品创新、加工能力提升等方面。加强上级相关项目争取力度,主动编制、储备和申报一批涉及产业链各环节的项目,市、区县两级财政和林业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及工作指导,用好、用活中央、省市已出台的金融扶农政策。市、区县农业担保机构把核桃产业纳入支持范围,并积极推介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进入扶持项目库,简化审批流程,降低担保费率,有效防范风险。市、区县两级农业产业风险保障金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等相关产业发展基金,要把核桃产业作为支持重点。支持区县将核桃产业项目纳入世界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项目,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探索开展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保险再贷款,鼓励相关银行机构扩大央行扶贫再贷款规模,积极引进保险直投资金大力支持核桃产业发展。推行“农业保险+支农融资”联动机制,通过“政融保”项目,积极解决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核桃产业发展风险。财政支农、扶农政策重点支持按标准化进行种植、加工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专合组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核桃产业标准化种植、新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及营销体系建设等领域。(三)加强组织保障。南江、通江、平昌县参照巴中市核桃产业推进工作办法,设立相应机构,坚持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工作方案、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推进格局。市核桃产业专项推进工作小组成员单位要协同抓好核桃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各区县要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田间地块、村组农户,实行目标管理,制定考核办法,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有序推进。附件:2020年全市核桃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表2020年全市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推进方案为加快推进全市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全链发展,全面提升我市道地药材产业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根据省委、省政府“中医药强省”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先行区”的目标,从标准规范种植、提升品牌价值、做实精深加工、畅通销售渠道、加快融合联动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新植道地药材5.6万亩,全市建设道地药材主导品种不低于500亩的良种良繁基地5个,培育市级及以上中医药现代种植示范园区5个,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5家、专合组织20家、种植大户(不低于50亩)50户,确保种植大户、专合社、龙头企业的道地中药材订单产销衔接率达到30%以上。开展技能培训200余人次,招引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中医药企业5家。二、重点工作(一)选准主导品种。各区县围绕“一县一品”布局,对照丹参、芍药、杜仲、黄精等主导品种,力争4月底前完成1—2个主导品种确定,推进新增种植面积任务落实落地。(二)推进良种良繁。各区县要加快建设道地药材主导品种良种良繁基地,推进特色品种提纯复壮,探索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模式,开展标准化种植推广。2020年底,各区县完成建设道地药材主导品种不低于500亩的良种良繁基地1个。(三)做大种植规模。依托中医药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探索立体种植、林药套种、果药套种、长短周期套种、仿野生种植等模式,科学布局百亩连线、千亩成带、万亩示范道地药材示范区,推进集聚集约发展。各区县重点打造1—2个中医药特色乡镇、村。2020年,全市新植道地药材5.6万亩。(四)加强园区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不断完善基地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科学编制主导品种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快建设川明参、丹参、杜仲等重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2020年底,各区县完成市级及以上中医药现代种植示范园区各1个。(五)建立标准体系。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巴中特色品种、大宗优势品种和巩固发展品种的技术标准,根据全市道地药材种植实际,重点强化道地药材种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范配套水肥一体标准,建成能排能灌、土质良好、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标准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六)构建追溯体系。启动建设中医药智慧平台数据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建立从中药材种子、种植、田间管理、采收、运输、加工到销售全链条全过程的追溯体系,强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检测等,实现中医药产品来源可追溯、生产可记录、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七)创优特色品牌。抓紧研究公共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协同中医药一二三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围绕“一县一品”拳头品种,鼓励企业参与中药材“三品一标”产品申报认证、支持争创政府质量奖,提升我市中医药产业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八)弘扬中医药文化。依托“红色”“绿色”“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中医部旧址修复提升,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举办以“中医药+”为模式的文化节,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创意新品和文化精品,打造突出川东北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和企业。(九)推进药材加工。按照就近、保质、高效、生态的原则,以每2000亩种植区域1个加工场所的密度合理建设全市道地药材初加工网络;引导专合社、种植大户开展中药材清洗、除杂、干燥、储存处理等产地初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力争各区县年内建设中药材产地加工场所各1个。(十)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与安徽亳州、甘肃定西等中医药重点城市产业合作,学习产业发展先进经验。组织药企参加西博会、农博会、秦巴农洽会等省内外展博会,提升道地药材对外知名度。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校地合作,常态化开展技术、人才、项目对接,研发推广应用一批保健食品、药膳、药酒、药茶、药膏、化妆品、日化产品等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十一)畅通产销衔接。以“企业+园区+专合社+农户”方式,将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园区(基地)、加工收储、销售物流、生物制药等铆在利益链上,引导带动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畅通中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销售企业、种植农户之间供需渠道,加快发展“定制药园”“订单药业”,形成“本地药材进本地加工企业、重点药企制剂饮片进本地药房医院”的产业通道,实现药企需求、基地种植、药农利益一体化发展。(十二)搭建交易平台。加快巴中药材城展博馆、众彩智慧综合物流园、南江秦巴物流园、中医药检验检测中心、中医药材精品超市建设,不断健全物联网络。启动“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织密全市中医药产业电商网点,切实构建线上线下电商销售平台。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区县要根据年度目标及重点工作,制定具体推进方案,细化任务,落实时限,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市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密切配合,齐抓共建,共同推进年度任务快速完成。(二)开展人才培训。各区县要加快编制完善主导品种种植及田间管理教程,加大道地药材种植及初加工等技术培训,加强服务指导和日常管护巡查督查,确保中药材种得下、管得好、效益高。要加大对中医药专业化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开展职业经纪人、职业药农、种植大户的培训,为全市中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储备。(三)加大政策扶持。市、区县财政部门要加大中医药产业财政支持力度,充分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给予中医药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政策扶持。积极向上编报和争取项目资金,加强中医药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等工作。市金融工作局要积极对接银行、保险机构,加大财政贴息、补助力度,引导、指导新型经营主体用好用活“政融保”“政银担”等政策性金融产品和保险资金,发挥资金效益,破解资金瓶颈。(四)严格目标考核。健全约束机制,优化考核办法,采取进度跟踪、年终总评的办法,加大督查力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将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列入区县委书记月度重点工作点评内容,适时函告约谈。附件:2020年全市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表2020年全市生态养殖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围绕保种选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建设、保障体系等环节,突破发展生猪、南江黄羊、巴山土鸡等生态养殖产业。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全市新增出栏青峪猪5万头、南江黄羊5万只、巴山土鸡200万只,新建青峪猪规模养殖场10个、南江黄羊养殖场20个、巴山土鸡养殖场20个,牧草基地稳定在3.6万亩。二、重点工作(一)提升规划引领,完善产业链条。起草编制畜牧业“十四五”规划。在生猪产业规划上,以蓝润、温氏、巴山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和家庭农场,实现种猪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发展。在南江黄羊产业规划上,以德健、北牧集团为龙头,抓好扩能扩量,充分利用通江五大国有林场优势资源布局南江黄羊养殖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在山地梅花鸡产业规划上,以原乡农庄为龙头,精心选育山地梅花鸡,健全保种选育、商品扩繁、屠宰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二)强化保种选育,全面提质增量。启动巴山牧业青峪猪第三扩繁场建设,持续净化青峪猪保种扩繁场周边1—3km范围内外环境,千方百计保障青峪猪种场安全,优选一批优质种猪充实青峪猪扩繁群。实施种质育优,持续开展南江黄羊配套系继代选育,新建扩繁基地6个,新增核心群500只。持续开展山地梅花鸡选育,力争血缘纯度达到90%以上,启动品种认定工作。全面提质增量,坚持标准示范引领,新建南江黄羊养殖场20个、青峪猪养殖场10个、巴山土鸡养殖场20个。(三)递进培育园区,擦亮产业品牌。规划建设生猪现代农业园区,积极申报创建青峪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力争通过2—3年时间,在园区内建成青峪猪扩繁场3个,年出栏量达到20万头以上,新增青峪猪体验店10个,评定市级生猪现代农业园区5个、创建省级园区2个以上。持续在南江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上用力,加快补齐产业园发展短板,重点在种质提升、扩繁增量、精深加工、品牌建设、营销推广、三产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南江黄羊体验店10个、南江黄羊大酒店5个,力争成功申报南江黄羊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支持原乡农庄完善巴山土鸡全产业链项目,建设保种选育、商品扩繁、屠宰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四)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水平。指导巴山牧业严把种源关,自建饲料加工体系,完善科研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试验南江黄羊“舍饲+放牧(运动)”等高效饲养模式,力争打破传统“放牧”饲养模式,提高饲养效率。依托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加强技术合作,在草畜配套、营养需求及饲料调制、高效繁育与育肥、重大疫病综合防控等配套技术研究上下功夫,降低饲养成本。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培训,持续扩大生态养殖实用技术受益面,依托科研机构、企业现有资源,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提高产业队伍技能水平。三、保障措施(一)严格督查考核。综合运用现场抽查、明查暗访、交叉核查等方式,采取进度跟踪、年终总评的办法,强化督查督办,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工作落地落实。(二)强化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疫病防治原则,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加强市、区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阵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配齐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配套实验设施设备,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加强产地检疫申报工作,严格畜禽产品调运监管,加大违法违规调运处置力度,保障产业健康高效发展。(三)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向国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重点项目储备、论证和申报,积极争取国省项目支持。逐步加大市、区县财政对生态养殖产业发展的投入,引导业主、农户、社会等多元化投入生态养殖产业。加大金融、基金、担保等对生态养殖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信贷门槛,积极探索完善生态养殖产品保险业务。附件:巴中市2020年生态养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